发布时间:2025-09-29 16:05:31
《变迁——忘不了的大凉山大巴山》主题摄影展在复旦附中徐汇分校盛大开幕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恰逢复旦附中建校75周年之际,9月15日上午,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携手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与小米集团党委共同打造的《变迁——忘不了的大凉山大巴山》主题摄影展隆重开幕。来自艺术界、教育界、附中校友会及社会各界的嘉宾齐聚一堂,共赴这场视觉与心灵交织的艺术盛宴。
《变迁》摄影展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75周年校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展览作者杨凯生先生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友、银行从业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纪实摄影人。他十六次深入大巴山、十次探访大凉山,用镜头持续二十年记录下中国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历程。策展人施艳是复旦大学95届校友,现任小米集团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主席、米福星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次开幕式还邀请了来自教育、文化、艺术及等众多领域的嘉宾。他们之中,有来自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的领导,有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嘉宾,有主办方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及徐汇分校的领导嘉宾,还有联合主办方小米集团党委的领导嘉宾们,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附中校友们。同时到场的,还有来自新民晚报、劳动报的媒体朋友们。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坚致辞。吴校长首先向现场的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随后他指出,《变迁》摄影展不仅展现了杨先生作为艺术家的敏锐与担当,也深刻诠释了一名复旦人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更是一堂“看得见”的思政公开课,一堂关于责任、关于热爱、关于奉献的生动教育。吴校长强调,真正的艺术,源于对人民的深情,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他希望通过这场展览,让更多师生在欣赏光影艺术之美的同时,汲取其中蕴含的时代力量。
紧接着,《变迁》摄影展的策展人施艳女士上台分享展览的策展理念与筹备历程。她动情地讲述道,作为复旦附中的校友,重返母校与杨凯生先生携手呈现这场展览,既出于对母校培育的感恩,也希望通过影像,让更多人关注大凉山与大巴山的变迁,通过“平视”的视角让每一位观者得以看见更多、感知更多。
本次展览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徐汇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周刚在发言中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高度肯定了复旦附中70余载在美育工作方面的积极探索。随后,周局长指出,这本次摄影展作为建校7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呈现出了复旦附中校友传承不息的责任与担当。最后,周局长预祝本次摄影展圆满成功,祝福复旦附中75周岁生日快乐。
随后,本次展览的创作者——复旦附中68届校友、摄影家杨凯生先生分享了他在大山深处拍摄时的难忘经历。杨凯生先生认为,持续书写大山深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蝶变”历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杨先生还说,他将此次影展视为“交给母校的一份考试答卷”,同时也是送给莘莘学子的一份礼物,真诚地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成为同学们思政课的参考材料,以及艺术课与美育课的延伸内容,在纪实影像中更多地感悟奋斗之美、生活之真。
发言结束后,杨凯生先生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赠书。
郭娟书记分别向摄影师、策展人颁发感谢证书,感谢他们为此次展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对学校的大力支持。
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变迁——忘不了的大巴山大凉山》主题摄影展正式揭幕。
揭幕仪式后,杨凯生先生围绕脱贫攻坚、教育现状与变化、以及摄影记录中的感人故事展开展览作品解读。他介绍道,扶贫不只是改变了百姓的物质条件,也会在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方面给百姓带来深远影响,提升当地居民的自信心与幸福感。他还指出,目前的困难与挑战依然存在,例如仍存在如缺水影响花椒收成、留守儿童教育、交通不便等问题,反映出脱贫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影展分为“陈迹”“蝶变”“新晖”三个主题篇章。作品生动呈现了从昔日闭塞贫困的山乡面貌,到如今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家园的时代变迁;记录了孩子们从曾经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神,到如今在明亮教室中沐浴阳光、快乐成长的动人画面;捕捉了老人们从往日饱经风霜的满面愁容,到如今笑纹舒展、目光炯炯的幸福笑颜。
此次《变迁——忘不了的大凉山大巴山》主题摄影展的成功开幕,不仅为复旦附中75周年华诞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更以影像为媒介,精心构建起一座连接个体记忆与时代历程的情感桥梁。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让摄影展的观者在沉浸式视觉震撼中,清晰触摸到时代发展的鲜活体温,唤起内心深处与过往岁月的共鸣。
展期:2025年9月15日--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徐汇分校——教学楼二层图书馆旁
观展联系方式: (021) 33670179-8091(崔老师)
撰稿丨周文婧
图片丨华晴 崔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