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7 17:24:54
为推动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的充分交流,提升教师关于写作作前指导和阅读梳理探究的教学实践能力,10月17日,我校语文学科组开展了以“关注课堂生成,建构关键能力”为主题的区级语文公开课教学与研讨活动。
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白云,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希明,复旦附中教师发展处主任、正高级教师丁鸣,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汇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研训员上官树红,徐汇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研训员毕伟玉,复旦附中徐汇分校副校长高峰出席活动。徐汇区高中语文教师,复旦附中高一、高二教师参加活动,进行现场观课并开展研讨。活动由徐汇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研训员毕伟玉老师主持。
副校长高峰向全体来宾致欢迎词。他指出,复旦附中徐汇分校于2023年建校,2024年正式启用位处徐汇滨江的校区。此次徐汇区高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是学校在崭新的校址之上第一次开展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意义非凡。不仅有来自徐汇区各高中学校的同仁,还有杨浦区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的同伴。感谢徐汇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室上官树红老师和毕伟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也非常欢迎以王白云老师、王希明老师、丁鸣老师为代表的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老师们,希望大家可以为此次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提出宝贵建议。
丁悦老师执教的《裁云剪水,点铁成金——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人物通讯作前指导》,请学生为复旦附中徐汇分校“克卿学院”成立筹备活动写一篇关于颜福庆先生的人物通讯。通过梳理教材中人物通讯的写作意图与组材思路,理解选材组材构思原则。并拟写提纲,掌握人物通讯构思与选材的路径与方法。
文秋婵老师在题为《因言求意,依体入情——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文学作品的语体色彩梳理与探究》的单元梳理课上,引导学生关注从初中到高中阶段诗歌、小说、散文三类文体的语体特征,以典型语言现象为切入口,搭建从积累到梳理的桥梁,提供讨论交流与综合运用的平台,初步探究文学作品语体特征基本规律。
毕伟玉老师首先介绍了此次区级语文研讨活动的背景,对从杨浦区专程赶来的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在丁老师和文老师进行简短的说课之后,来自南洋中学和位育中学的听课教师代表开展了评课,从“学习任务的情境化”到“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与表达”,听课老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丁鸣老师表示来到复旦附中徐汇分校,感觉十分亲切,既像“回家”,亦是“会友”。她从学习活动的真实性、课堂成果的生成性、教学资料的合理性三个角度对两堂课予以了肯定。谈到这样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有了分化、类化的意识,而在某一种文学类文本中对不同的语体要素进行区分,是非常积极的具有挑战性的尝试。
王希明老师谈到,丁悦老师的作前指导模式值得提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习情境的设置很真切,这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深化他们在写作某一类文章时候的认识;文秋婵老师的课选择了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有关语体色彩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体现出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还带有中学语文课难得的“研究”性质——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进行梳理,而分类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训练。
王白云老师在点评中提到,这两节课都体现出了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学科的学术性,只有充满学术性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有学术自觉的学生。她先从个性的角度谈及两节课分别呈现出的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再从共性的角度讲到两节课都体现出了一种特质——即“建构”的意识。从知识系统的建构,到课堂教学的建构,再到教学情境的建构,这三重建构正好对应了三个逻辑,即学生的知识逻辑、认知逻辑和学习逻辑。她鼓励老师们继续支持学生的探究学习,从空间情境、学术情境、学际关系等角度提供给学生结构化的学习资源,真正达成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上官树红老师对此次活动进总结,对开课教师的积极探究予以肯定,对复旦附中王白云老师、王希明老师、丁鸣老师分享的智慧表示感谢,并鼓励参加活动的老师们在教研结束之后对“有了什么”和“想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继续展开思考。
(撰稿:文秋婵)